房颤心、脑血管疾病是怎样的?
更新时间:2022-08-03 18:26:10

  什么是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30~85岁人群的房颤发病率为0.77%。正常人心跳在60-100次/分之间,节律是规整的;而房颤是心房异常病灶不正常的快速放电,引起心跳频率的异常,频率可达到35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心房丧失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近似于蠕动。有些房颤的患者会有心慌、头晕眼花、气短、胸闷不适,而有些人没有感觉。

  房颤和卒中有什么关系?

  根据我国的资料,中国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61%,估计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房颤在平时不仅常见,而且危害较为严重,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脑中风的发生率。血栓形成和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所在。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是正常窦律人群的5-7倍。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的年卒中发生率为5.3%,至少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脑卒中。房颤对人体的危害是比较大的,一定要引起重视。

  我国国民死因调查显示,心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约占一半。而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将患者的脑卒中危险提高了5倍。脑卒中发病中,大约有20%归因于房颤。值得警惕的是,目前临床常规诊断出来的房颤相关卒中,只占了脑卒中人群的6%,有一大半患者是没有被诊断出来的,成为潜在的脑卒中“储备军”。这些人一旦发病,死亡风险可以达到普通脑卒中患者的5倍。脑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卒中,故抗凝治疗是目前持续性房颤最重要的治疗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华法林怎么样?

  临床上口服抗凝药应用最多的是华法林,其优点是生物利用度高,作用及维持时间可监测。华法林作为重要的口服抗凝药已经在临床使用接近60年,也是目前临床上唯一广泛使用的口服抗凝药。关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一级预防研究结果显示,华法林可使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降低68%,疗效显著。房颤相关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研究显示,华法林可使脑卒中的年发生率降低8%。

  但是,我国华法林使用率普遍偏低,住院病人中仅有9%的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这跟华法林本身的局限性与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华法林应用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与食物、药物的相互作用,代谢遗传的变异性,治疗窗口窄,需要频繁监测,调整剂量;此外华法林药效起效慢,开始服药时需与其他非口服药物同时应用;从而影响患者的长期服药依从性,临床华法林用量也往往不足。同时,抗凝治疗不可避免会带来出血风险,华法林抗凝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每年1. 3% ~ 7. 2%,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脑出血。所以使用华法林必须定期监测INR,将INR控制在2.0~3.0,若INR<2.0发生卒中风险增加,>3.0出血风险增加。

  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临床实践已证明,通过基因分型按照药理遗传学模型能非常准确有效地指导临床华法林应用,可大大减少INR的检查,降低由于剂量问题(过量或不足)带来的风险。

  新型抗凝药物在房颤药物治疗的地位如何?

  在临床上,抗凝治疗一直是房颤治疗的核心,但考虑到传统的抗凝药物华法林有很多局限性,近10年来业内相关专家一直致力于研发更安全有效、更经济方便的新型抗凝药物。现已有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杜沙班等四种新型口服抗凝药问世,将为房颤卒中的预防带来新的希望。

  与华法林相比,新型抗凝药物降低脑卒中风险的效果更显著,主要优点是有更好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可固定剂量使用,并且起效快,出血并发症少,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少;缺点是主要作用于非瓣膜性房颤,不能作用于瓣膜性房颤,同时费用昂贵,过量时无适宜拮抗剂,缺少长期用药安全性数据等。另外,目前新型抗凝药物的临床数据均来自于欧美国家,缺少中国人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在用药过程中仍应注意观察出血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

  虽然新型抗凝药物现阶段还不能替代华法林成为预防房颤血栓栓塞的主角,但经大样本量的Ⅲ期临床试验证明,新型口服抗凝药较华法林能显著降低房颤相关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出血风险,有望成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新选择。